近年来,关于一些高校引进国外“水博士”(“批量速成博士”)的舆情频繁出现,让大伙质疑有关高校劳民伤财举动。然而,对于大规模引进“水博士”的现象,虽然社会正在广泛质疑,但有如此案例的高校却又层出不穷。背后兴许是有评价指标的误导在作怪。假如有关评价指标只关注“含博量”(高校中拥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率或人数)本身,而不在乎这类博士是不是经过严格培养与考核,那样高校引进国外“水博士”的状况还是会继续出现,由于引进国外“水博士”的本钱相对较低,而通过引进国外“水博士”带来的收益却是很明显的。
因此,假如有关规定或者有关评价有类似的指标,监管部门与评价主体则应该意识到该指标的不合理性而加以调整。抱着这一目的,笔者检查了具备较高知名度的大学排名(QS、U.S. News、泰晤士和软科)的评价指标,看看它们是不是有会引发“水博士”的指标。果不其然还真发现有关指标存在,尽管有肯定的隐蔽性。
QS在全球大学排名中,没会直接引发“水博士”的指标,但QS专门做的亚洲大学排名中却将“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员”的指标纳入进去,且网站权重为5%,这就会引发亚洲大学的“水博士”状况了。而且,引进该指标后,一所亚洲大学在QS的全球排名中可能相对落后,但却可以通过“水博士”提升自己在亚洲的排名,这就非常荒谬了。
进一步看QS的指标,可以发现有更多如此的指标。在其亚洲排名的“国际化”维度中多了两项指标,分别是“入境交换生”和“出境交换生”,网站权重均是2.5%,而在QS的国际排名中这两项指标并没有。QS对国际排名和亚洲排名的指标进行了区别,若是评价不一样的高校,则完全可以理解,由于体现的是分类评价的思想。但假如评价的是相同的高校,就匪夷所思了,由于这显然容易致使A大学在国际排名中领先B大学,而在亚洲排名中却落后于B大学。不了解对于这种情况,QS会作何讲解。
再来看“入境交换生”和“出境交换生”这两个指标,也是很容易像前文所说的引进国外“水博士”那样通过提升“水交换生”规模来拉高最后的评价分数。笔者发现泰晤士排名的“国际展望”维度中同样也有“出境交换生”这一指标,只不过泰晤士排名对该指标更为小心,并没将该指标赋予网站权重,所以该指标的得分并不会干扰最后的评价得分与排名。
基于此,笔者建议QS大学排名应针对“水博士”的状况,修改我们的评价指标体系,防止给高等教育的进步带来明显的负面影响。而且QS排名特别要重点审视自己评价结果的稳健性,防止全球排名和亚洲排名评价指标不同致使两所相同大学在全球排名和亚洲排名中发生名次翻转这种矛盾状况的出现。
而对于高校而言,一方面,面对外部评价指标可能引起的负面结果,要坚决守住底线,防止采取引进“水博士”如此明显异化的举措;另外一方面,对于或许会产生误导的评价指标,高校要勇于自己去探索优质进步的路径,进而用自己的进步去引导外部评价指标朝着可以更好体现高等教育优质的方向转变。(文\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 李锋亮)